核膜孔 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上的孔,但核膜不连接,上有许多小孔,这就称为 核孔 (nuclear pore)。
定义:细胞核的核膜上呈复杂环状结构的通道,对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有一定调节作用。亦称为核膜孔或核孔。
结构上,核孔复合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功能上,核孔复合体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并且是一个双功能、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不同生物的核膜孔具有相同结构,并以核孔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它的内外口径约为70~80毫微米,通道的直径约为9毫微米。核膜孔内外口的周边均有对称排列的8个球状颗粒,其直径约15毫微米;中央尚有一个中心颗粒,直径约30毫微米。中心颗粒与球状颗粒之间有细丝相连。这些细丝具有核糖核蛋白的性质。核膜孔通道中还有一些无定形物质。核膜孔的数目、分布和密度与细胞代谢活性有关,核质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旺盛的部位核膜孔数目多。可见,核膜孔在调节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中有一定的作用。
它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大部分物质交换的通道,如信使 RNA 可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核孔的数目也因细胞种类及代谢状况不同而有差别,转录活性低或不转录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少。
有核膜孔、细孔(pore)、或环纹(annulus)等各种叫法。
是位于真核生物核膜上的许多直径为70—150毫微米的圆形的特殊构造。在核孔的正中有一个电子密度的高的颗粒,其周围被电子密度低的薄膜包围着,而在薄膜的周围还有八个电子密度的高的颗粒。在核膜表面上的核孔的密度,以及核孔的内径和外径,可因生物的种类和细胞的时期不同而异。通常核孔的密度与核的活性有关,凡核的合成活动越高,则核孔的密度也越大。
最初生物学家将核孔命名为细孔,但实际上它并不是经常单纯开放着的孔,而是有选择地进行着物质的透过。例如,某种蛋白质分子,其直径虽仅有10毫微米,但它却不能从细胞质进入到核内。另外核孔也并不是完全不使大的颗粒透过,已观察到,含有RNA的大颗粒可从核内透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