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遵义医科大学在天津高考专业招生计划人数
1、遵义医科大学在天津的临床医学(色盲、色弱考生限报)(校本部)专业招生人数为8人;
2、遵义医科大学在天津的临床医学(色盲、色弱考生限报)(珠海校区)专业招生人数为2人;
3、遵义医科大学在天津的康复治疗学(色盲、色弱考生限报)(校本部)专业招生人数为2人;
二、历年遵义医科大学在天津高考专业招生计划人数
专业名 | 省份 | 年份/批次 | 计划人数 | 选科 | 科目类型 |
---|---|---|---|---|---|
康复治疗学(色盲、色弱考生限报)(校本部) | 天津 | 2022/本科批A段 | 2 | 物/化/生(3选1) | 综合 |
临床医学(色盲、色弱考生限报)(珠海校区) | 天津 | 2022/本科批A段 | 2 | 物理、化学(2科必选) | 综合 |
临床医学(色盲、色弱考生限报)(校本部) | 天津 | 2022/本科批A段 | 8 | 物理、化学(2科必选) | 综合 |
康复治疗学(校本部) | 天津 | 2021/本科批A段 | 2 | 物/化/生(3选1) | 综合 |
临床医学(珠海校区) | 天津 | 2021/本科批A段 | 2 | 物理、化学(2科必选) | 综合 |
临床医学(校本部) | 天津 | 2021/本科批A段 | 8 | 物理、化学(2科必选) | 综合 |
临床医学(广东省珠海校区) | 天津 | 2020/本科批A段 | 2 | 物理、化学(2科必选) | 综合 |
康复治疗学 | 天津 | 2020/本科批A段 | 2 | 物/化/生(3选1) | 综合 |
临床医学 | 天津 | 2020/本科批A段 | 8 | 物理、化学(2科必选) | 综合 |
临床医学 | 天津 | 2019/本科批 | 2 | - | 理科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天津 | 2019/本科批 | 3 | - | 理科 |
临床医学 | 天津 | 2019/本科批 | 5 | - | 理科 |
临床医学(学制五年)(在珠海校区就读) | 天津 | 2018/本科批 | 2 | - | 理科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天津 | 2018/本科批 | 3 | - | 理科 |
临床医学(学制五年) | 天津 | 2018/本科批 | 5 | - | 理科 |
三、遵义医科大学学校简介
遵义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曾用关东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医学院等名称。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学校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8年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以医学为主、多学科支撑、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的省属重点高校,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由新蒲校区、大连路校区及珠海校区3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515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实体藏书204万余册,电子馆藏133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下设29个教学院系、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建校以来,学校群英荟萃、专家云集,生理学家沈其震院士、解剖学与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药理学家张毅教授、生理学家吴襄教授、生物学家伍律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曾执教讲坛,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10559人,其中正高485人,副高1219人。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5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专家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6人,省管专家Ⅰ类、Ⅱ类共29人,二级教授26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共26个,185人入选省级各类人才项目。
现有本科专业33个,本科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等6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7年有效期,是目前我省高校医学专业认证以来的最好成绩,护理学专业认证获6年有效期,口腔医学专业高质量通过认证,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开设南山班,全力推进以“临床医学专业南山班综合改革”为引领的全类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2.0。
学校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1981年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起与重庆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等4个学科门类。药理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是贵州省首个进入ESI全球前1%医学学科;2018年以来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本科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大健康医药学科群”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Ⅰ类学科群,临床医学和药学是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自然指数综合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87位。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药学进入全国前40%,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均进入全国前50%,25个专业进入2021软科中国最好专业榜单,附属医院12个学科进入2020年度中国医科院科技量值前100位;在“2023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39位,首次跻身排名前50%。
学校现有国家级生物样本库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十三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获2022年度贵州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1项;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
学校各附属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37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5个,省级医疗控制中心11个,省级专科培训基地14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3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住培专业基地25个,其中,全国住培重点专业基地3个。学校附属医院是贵州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方向)建设单位。以穿支皮瓣技术、颈椎微创技术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消化道内镜早癌筛查、神经内镜等技术在西南处于领先水平,是贵州省唯一一家具备心脏移植资质的三甲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是贵州省首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也是贵州省首家中国“微笑列车”行动A级合作医院。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教育,与遵义市、珠海市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珠海金湾医药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发展;与浙江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协同育人;与茅台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共赢。2015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贵州-东盟医学教育学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入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中国智慧教育联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立遵义教育与卫生红色文化交流中心(原遵义教育与卫生干部学院),加入“红医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能力水平。76年的本科教育、66年的硕士培养和22年的博士联合培养,为国家输送了近8万名医学人才,分布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共派出50余名干部赴正安县担任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选派6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扶贫,助力赤水市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推动遵义率先实现全省整市脱贫,为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贡献了遵医力量。学校附属医院八年来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大方县人民医院建设,精准帮扶大方县全面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的高度肯定。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学校承担和参与了贵州、湖北和广东三省疫情防控工作,参与抗疫人数达6200余人次,3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荣誉称号,共有22人、7个集体荣获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表彰,1名同志获广东省抗疫先进个人称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发扬“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立足“一体两翼六中心”发展蓝图,持续深化改革,着力凝聚高水平人才团队,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核心竞争力,奋力推进学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