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考研院校推荐排名
通信工程考研院校推荐排名 :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无线电学校,因而其开设的某些专业具有特殊的军事背景,如密码学、军事通信和信息安全,其中军事通信专业全国领先。在通信网方面拥有一个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具有光荣的传统,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和光电工程学院均开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相关专业,在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上具有相当实力。
3、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均为信息产业部和重庆市重点学科。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5、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在CDMA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系统设计上成绩不俗,拥有的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东大通信高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开发实用化的移动通信设备和手机专用芯片。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南京邮电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重庆邮电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东南大学
通信专业研究生院校排名
关于通信专业研究生院校排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位居前三名。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idian University),简称“西电”或“西军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于教育部,为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历经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等历史时期。
2、北京邮电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简称北邮,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原邮电部。 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2000年,划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简称国防科技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直属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的军队综合性大学,也一直是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的院校。
电子一级学科排名
电子一级学科排名第一的大学是电子科技大学,其次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
1、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由原电子工程学院、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原物理电子学院所属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方向合并组建而成。
其前身可溯源至成电建校之初就已建立的无线电系(二系)、无线电零件系(三系)和电子器件系(五系)。如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既深邃厚重,又朝气蓬勃;是学校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
学院成立以来,相继荣获教育部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290人,其中教师约260人。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其他高层次杰出人才47人。学院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和名牌专业,本专业设有两个试点班:教改班和卓越工程师班。本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支柱,属于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主要学习电子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专业方向为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
此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知识基础和较强工作适应能力,具有创新竞争意识、良好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能适应技术进步和国家需求变化的创新型人才。
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创立于1958年,1996年更名为“北京大学电子学系”,2002年9月起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2021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电子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8人:教授/研究员5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1人,讲师1人。
其中,院士/双聘院士5人,长江学者6人,杰青10人,优青8人,IEEE Fellow 2人,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