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山西高考专业招生计划人数
1、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山西的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招生人数为5人;
2、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山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人数为3人;
3、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山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人数为5人;
4、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山西的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招生人数为4人;
二、历年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山西高考专业招生计划人数
专业名 | 省份 | 年份/批次 | 计划人数 | 选科 | 科目类型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山西 | 2022/专科批 | 7 | - | 理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山西 | 2022/专科批 | 10 | - | 文科 |
大数据与会计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2 | - | 理科 |
数字媒体技术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3 | - | 理科 |
光伏工程技术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3 | - | 理科 |
空中乘务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5 | - | 理科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5 | - | 理科 |
数字媒体技术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2 | - | 文科 |
光伏工程技术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2 | - | 文科 |
大数据与会计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5 | - | 文科 |
空中乘务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5 | - | 文科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山西 | 2021/专科批 | 5 | - | 文科 |
学前教育(师范类)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2 | - | 理科 |
动车组检修技术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3 | - | 理科 |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3 | - | 理科 |
会计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4 | - | 理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4 | - | 理科 |
学前教育(师范类)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3 | - | 文科 |
动车组检修技术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4 | - | 文科 |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4 | - | 文科 |
会计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5 | - | 文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山西 | 2020/专科批 | 5 | - | 文科 |
会计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2 | - | 理科 |
空中乘务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3 | - | 理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3 | - | 理科 |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4 | - | 理科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4 | - | 理科 |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3 | - | 文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4 | - | 文科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4 | - | 文科 |
空中乘务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5 | - | 文科 |
会计 | 山西 | 2019/专科批 | 5 | - | 文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开发方向)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2 | - | 理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2 | - | 理科 |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3 | - | 理科 |
学前教育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4 | - | 理科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5 | - | 理科 |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2 | - | 文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开发方向)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3 | - | 文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3 | - | 文科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5 | - | 文科 |
学前教育 | 山西 | 2018/专科批 | 6 | - | 文科 |
三、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简介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城市——山东省德州市,承载着为党育人育才、职教报国兴市的使命。
学校办学最早追溯到1958年,在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起始之年应运而生。200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德州市人民政府整合五所学校组建而成,是德州市专科层次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一校两牌”,即“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德州市技师学院”。建校60多年以来,学校始终坚守职教报国兴市的初心,紧跟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节奏,与新中国共奋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30余万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技术精英、知名工匠、行业翘楚,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选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教育部评选的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是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和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19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54亿元。校内实训基地26个,校外实习基地271个。投资2.92亿元、建设7个实训中心的德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总部落户学校,学校实习实训条件跃居全省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汽车工程系、 电子与新能源技术工程系、建筑园林工程系、粮食工程系、学前教育与社会服务系、健康管理学院(筹)、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11个教学系部,开设高职专业45个、五年制大专专业12个、预备技师专业10个、高职与技师联合培养专业2个。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粮食工程技术2个专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2个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物流管理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为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2个专业为3+2专本贯通专业;机床切削加工专业群为省级示范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为山东省品牌专业群。省部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开放教育和继续教育注册生5000人。在职教职工882人,其中专任教师622人,教授40人,副教授21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19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技术能手4人,齐鲁首席技师3人,德州市首席技师15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兼职教师344人。
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工程”,形成“1239”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2010年学校牵头成立的德州职业教育集团,已发展为成员企业429家、学校39家、行业协会13个的大型职教集团,2017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山东省骨干职业教育集团。2015年学校又牵头成立“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职教集团”,引领山东省太阳能行业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校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近三年,学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643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5项。2018年、2019年在全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总成绩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学校与青岛理工大学、德州学院开通“3+2”专本对口贯通培养;设有“自学助考”直通本科,毕业生最快毕业当年可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在校生可直接就读学校国家开放大学的业余本科;或参加全省“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院校深造。学校努力为毕业生应征入伍搭建平台,大批毕业生奉献国防。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连年达99%以上,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遍布中车集团、中船集团、中粮集团、首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深得企业青睐,被评选为2019年度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
依托落户学校的“德州创新创业大学”,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纵横交织、多方联动、相互支撑、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学校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荣获“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山东省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山东省省级众创空间”“2019年度山东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个,山东省名师工作室4个,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先后与德州市13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面向全市各行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累计培训19万人、职业技能鉴定5万余人。学校成立应用技术研究院,依托专业优势,组建了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27和个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00余项。学校近三年主持了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00余项。授权专利累计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累计3000余篇。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先后派出100多人次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研修访学,邀请澳大利亚、德国等国30余位职教专家来校讲学、培训,与法国昂热凡纳公立农艺学院、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学院、韩国建阳大学等10余所国(境)外高校(教育集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6年被省台办评为“山东省海峡两岸交流示范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正抢抓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机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统培养这条主线,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实施特色名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荣校“五大战略”,全力争创国家“双高校”,努力向特色鲜明、全省优质、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