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大学是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干’出来,而不是靠几个单项指标评出来、‘凑’出来的!”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葛剑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全国许多地方启动了‘双一流’建设,但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流学科建设靠‘拼凑’、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靠‘挖人’等极端现象。这种急功近利之风将严重阻碍‘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实施。”
葛剑平分析说,一所高校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按照“双一流”建设方案,所有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和学科将会获得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这就使得一些高校在如何获得更多建设经费上绞尽脑汁,尤其在评审指标体系上做足表面功夫。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达标和争名次的目的,一些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到全国优势学科力量分析和对比上,甚至还对全校学科进行突击式重组与合并,试图“拼凑”出一些名列前茅的学科。这实际上是把“双一流”建设演变成了一场“田忌赛马”式的竞技游戏。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各省份“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许多地方的“人才争夺战”不断升级,正在演变成一场靠高薪组建“雇佣军”的混战。有的高校为了吸引高端的“戴帽”人才不计成本,动辄开出天价住房补贴、年薪,而且还许诺为其提供学科建设经费、随调配偶和子女等丰厚的条件。但是,由于各地政府给高校的财政支出中并没有安排所谓“高端人才”的引进费,学校只能寅吃卯粮,东挪西凑地挤占正常的教育事业经费。一旦这笔“预算外的经费”出现短缺,这些被高薪引进的人才又会被出价更高的学校“挖”走。
对此,葛剑平建议,高校要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细心甄别和挑选学科,在选好学科切入点的前提下,“稳、准、狠”地集中发力,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把师资队伍建设做成一项有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具体措施和考核评估的系统工程。同时,教育部门也应改变以往行政主导的思维定式,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淡化评价,切实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为高校赋予更多自主权,为大学发展营造宽松、平等的竞争环境。(记者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