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985要多少分啊?

高考各省录取分数线排名榜

高考各省录取分数线排名榜如下

1、北京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72分

2、清华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72分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56分

4、复旦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55分

5、中国人民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53分

6、南京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51分

7、上海交通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44分

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37分

9、浙江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37分

10、同济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36分

录取分数线较低的985大学有:重庆大学(543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65分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567分)、中国海洋大学(568分 )、厦门大学(568分)、山东大学(定)(569分 )、中国农业大学(570分)等院校。

2022年全国985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如下

根据2022年985大学在河南录取情况来看,在河南理科2022年985大学录取分数线中,清华大学( 684分)、北京大学(683分)、上海交通大学( 678分)的录取分数线排名前三。

此外复旦大学在河南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68分,浙江大学在河南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66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河南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60分,南京大学在河南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57分。

根据2022年985大学在河南录取情况来看,在河南文科2022年985大学录取分数线中,清华大学( 652分)、北京大学(639分)、上海交通大学( 637分)的录取分数线排名前三。

此外复旦大学在河南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33分,南京大学在河南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26分,中国人民大学在河南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24分,浙江大学在河南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22分。

全国985学校排名顺序及录取分数线

全国985学校排名顺序及录取分数线如下所示:内容来自本地宝权威官网,

录取分数线最高、最难考的985大学是:清华大学,2022年最低投档分为679分,最低位次为154名。

录取分数线最低、最好考的985大学是:厦门大学,2022年最低投档分为555分,而且这个最低位次为56011名。

1、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大学)共录取12人,最低录取分数线472分(全区排名5279位)。

2、北京科技大学(211工程大学),录取35人,最低录取分数线497分。

3、北京化工大学(211工程大学),录取57人,最低录取分数线494分。

4、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大学),录取37人,最低录取分数线485分。

5、北京中医药大学(211工程大学),录取27人,最低录取分数线457分(全区6833位)。

6、北京外国语大学(211工程大学),录取3人,最低录取分数线467分。

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11工程大学),录取31人,最低录取分数线452分。

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11工程大学),录取38人,最低录取分数线490分。

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大学),录取25人,最低录取分数线476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外国语大学

考985要多少分啊?

985最低要超过本省一本线60分及以上。

全国共有39所985大学,按照分数线和排名可以分为6个档次,不同档次的985大的录取分数有所不同,整体来说想要被985大学录取的话,最低要超过本省一本线60分及以上;如果是一档的清华北大那至少要超一本线80-100左右才可能被录取。

全国39所985大学具体档次划分参考如下:

1、第一档2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2、第二档7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3、第三档6所: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4、第四档7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

5、第五档12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6、第六档5所: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985工程:

985工程(英文名:Project 985)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教育计划,包含39所顶尖大学。

985工程于1999年正式启动建设,并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实施。2011年教育部表示985工程不再新增高校,并将985工程高校于2019年11月正式纳入“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中。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紧密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加快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的建设;紧密结合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加快提升高水平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紧密结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迅速提高高水平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新的突破,进一步集中资源,发挥优势,走出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