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大学排名
城乡规划专业开设大学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以及南京大学等学校,排名如下:
1、第一名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位于北京市,清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占地面积462.74公顷。
学校设有理学、文学、艺术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21个学院、59个教学系,开设有87个本科专业,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14名。
2、第二名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南京大学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学校设有33个院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个,本科专业89个。
南京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位列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33名。
3、第三名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简称同济,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学校位于上海市,同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大学,学校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
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和13所附属中小学,学校设有10个门类学科,本科招生专业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212名。
4、第四名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简称东大,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建有南京四牌楼校区、九龙湖校区、丁家桥校区、无锡校区和苏州校区等五个校区。
学校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2000年,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城乡规划专业中国排名大学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
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城乡规划教育始于 1947 年梁思成先生开设的“都市计划”课程。1951年春季由吴良镛先生主持的市镇设计教学组成立,1952 年城市规划教研组正式成立,本科设立城市规划专门化方向并招收研究生。
1981 年首批获得博士授予权,1988 年首批获得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同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下设城市规划系至今。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同年清华大学设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2 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城乡规划名列全国第一。
2、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城市规划系前身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于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金经昌教授主持在国内首先创办,当时名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并设立 都市计划教研室。
1956年该专业分为城市规划专业和城市建设工程专业(5年制)。1960年开始招收城市规 划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正式成立城市规划系。1986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
3、东南大学
长期以来,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继承杨廷宝、齐康、吴明伟等老一辈学者的优秀学术传统,形成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市物质空间规划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特色优势,获得国家专指委、评估委专家以及业界同行的一致好评,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
2011年城乡规划成为一级学科后,本专业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不断的创新,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014-2017),201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3(32所高校参评)。
城乡规划专业考研学校排名
城市规划考研学校排名如下:
1、清华大学
2、同济大学
3、天津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
5、东南大学
6、南京大学
7、华中科技大学
8、华南理工大学
9、重庆大学
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1、大连理工大学
12、沈阳建筑大学
13、苏州科技大学
14、武汉大学
15、湖南大学
16、北京建筑大学
17、山东建筑大学
18、深圳大学
19、长安大学
20、安徽建筑大学
城乡规划学专业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乡村,都急需城乡规划学科的专门人才。快速城镇化提出对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跨学科的专业人才需要,关系到城镇化的质量水平,涉及经济运行的可持续化、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要领域的综合方面。
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