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一、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二、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 安徽师范大学 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独立颁发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毗邻芜湖市风景秀丽的龙头山、凤鸣湖风景区。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文化气息浓郁,是莘莘学子读书治学、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建校以来,学院坚持“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学习而来”的办学理念,发挥独立学院的体制机制活力,秉承 安徽师范大学 “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优良传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厚德、开物、自强”为院训,倡导“诚信、勤奋、团结、博爱”的价值观,以学生的“生命、生活、生涯”教育为内容,以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着力培养“明明德、厚基础、强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形成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特色。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1个,建有1个动漫研究中心,3个省级特色实训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和3个省级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了“信息工程类、金融财经类、语言艺术类、现代服务类、设计传播类、工商管理类”6大专业群;现设人文与传播系、外语系、经济系、管理系、电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视觉艺术系、音乐系、体育系、学前教育系等10个系,并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实验中心、图书馆;现有在校生9617人,专兼任教师455人,其中特聘教授7人,教授37人,副教授105人,博士37人,硕士360人,外籍教师4人。
独立办学14年来,学院以高水平的师资、规范的教学、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多彩的校园文化,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竞赛、安徽省动漫大赛、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省部级比赛中,皖江学子均获得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近四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达10%以上,2018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11.68%。多年来,一批优秀毕业生或在全国各地建功立业,或在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 、 同济大学 、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 、外交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深造。2014年,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发布《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评分榜》中,皖江学院位居安徽省独立学院榜首,在全省所有高校排名第八。在艾瑞深、武书连分别公布的大学排行榜中,我院综合实力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在艾瑞深校友会公布的师范类排行榜中,我院居全国师范类独立学院排名第八。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院教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紧紧围绕“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的建设目标,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情育人和全面育人”为思路,以“革故鼎新,笃学尚行,上善若水,自强不息”为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强化内涵建设,精心构建皖江学子全面成长的平台,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术研究
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美育与审美文化研究所、艺术文化学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所(中心)。
诗学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Chinese Poetry Research Center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成立于2000年,2001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组建以来,本着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宗旨,注重诗学的文学研究本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广泛吸收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促进传统诗学向现代转换,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在文献研究(包括历史文献与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诗人诗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绩。中心的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一项、全国古籍整理研究成果一等奖两项,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安徽省图书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重大项目7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10余项。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鉴赏丛书》、《中国诗学研究》等丛刊,出版专著20余种。 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中国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下设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学科教育学),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一个首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二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四个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和三个省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个省级重点课程(现代汉语),一个省级刊物《学语文》。学院设立省部共建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1个,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丁放教授的《唐诗学研究》获准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备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国家级政府基金资助项目。】
专著:2000-2006年共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其中专著90部。
课题:2000—2006年各类课题共立项20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8项,厅局级项目89项, 校级项目71项。
论文:2000—2006年共发表论文1136篇,其中国家重点级论文135篇,国家级论文147篇。
学术:一、2000年以来我院先后邀请一百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
二、2000年以来我院先后20次举办了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2000年以来,文学院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先后与港台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尼泊尔、新加坡、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地区和国家的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文化教育交流关系,连续主办了第13次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第11次全国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第一、第二次中国诗学研讨会、2001年国际华文诗歌研讨会、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次国际老舍研讨会等等全国以及国际性学术会议,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
2011年11月4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了2011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主办,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皖江学院承办。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蒋承勇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近20人,安师大副校长李进华教授,皖江学院常务副院长闫蒙钢教授,校教务处副处长刘桂云研究员,文学院院长丁放、党委书记余大芹、外国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了会议。
安徽师范大学转专业名单公示
安徽师范大学转专业名单公示时间:2023年12月30日—2024年1月2日。
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但转专业通常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程序。以下是一般情况下转专业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流程:
-
了解转专业政策: 具体了解学校关于转专业的规定和政策,不同学校可能有不同的规定,了解相关政策是第一步。
-
申请条件: 确定自己是否符合转专业的条件,包括成绩要求、学分要求、学院政策等。
-
申请流程: 根据学校规定的申请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学校提交转专业申请,通常需要填写申请表和提交相关材料。
-
评审审批: 学校进行审批流程,包括学院意见、教务处审批等环节,根据学校制定的规则进行审核。
-
结果通知: 学校将根据审核结果通知学生是否获准转专业。
二、注意事项:
-
成绩和学分要求: 通常需要符合一定的成绩和学分要求,有些专业可能对先修课程有要求。
-
学院政策: 不同学院有不同的转专业政策,有些学院可能对转专业会有限制或者优先考虑本学院学生。
-
专业空缺: 学校可能根据不同专业的空缺情况来决定是否允许转专业,某些热门专业可能会竞争较大。
-
时间安排: 转专业的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和准备。
三、个人考量:
-
兴趣和适应性: 转专业前需要慎重考虑目标专业是否符合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
-
学业影响: 考虑转专业对学业进度和毕业时间的影响,有时可能需要补修或延长学业时间。
在申请转专业时,需要谨慎考虑自己的情况,充分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做好全面的准备和申请材料,遵守学校的程序和规定。同时,建议提前咨询学校相关部门或辅导员,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