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心理学与化学,我心中的两朵花
首先心理专业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推荐吧。华师大的心理学确是一强,报志愿的时候就先看看有没有心理学。那么作为华师大的招牌专业之一,为什么它会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呢?首先因为它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教授,学术成果丰硕,现设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等一批研究、应用、培训机构,并设有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等,这些专业性的名词我就不多列举了。
再者因为系里课程设置很有趣,不像想象中得那么枯燥,趣味化的课程和幽默活泼的老师能够帮助同学们更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但亲切的老师并不意味着不严格,老师们在学术方面的要求还是很有原则的,所以进到心理系就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能因为课堂轻松而有所懈怠。
另外的话,当然要算上化学专业了。华师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为化学系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张专属实验台,实验设备先进齐全。而且做实验的时候,老师会贴心地为同学们准备实验用的丁晴手套和护目镜。做实验的时候老师也会时常巡视来指点你操作不对的地方或者有待提高的地方。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手做实验很重要,有老师在旁边指导更重要,据我所知,其他高校的老师就不会这么和蔼可亲地帮你纠正了,批评肯定是少不了的。
华师大的化学专业也很强,就所用的课本也是清华大学出版的,足以见得华师大化学系在学术方面的严谨性。
谢谢阅读,也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你觉得编制真的比其他工作稳定很多吗?是否会鼓励孩子去考编?
从我身边的人来看,体制内就是稳定的,同时我会鼓励我的孩子去考编。
先说一下编制内的优越性吧,也算是老生常谈了。我下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一下这个话题。
一.工作稳定
这个是所有人都公认的,体制内工作只要你循规蹈矩,不犯什么太大的或者原则的毛病,一辈子都是稳定的状态。工资待遇虽然不高,但是绝对不会很穷。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三四线水平,同学就有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非常稳定,要说比较费心的可能就是办公室那点人勾心斗角吧。
二.工作强度
正常来说,现在的体制内的工作强度也不算小。尤其是越到基层强度越大,主要原因还是一方面人手少,另一方面现在工作量在不断加强,上面制定个上面工作,落实全在基层。我有个同学在房产局,经常性的看到人家发朋友圈养狗养猫养龟,下班也是特别早。可想而知,工作强度能有多大。
三.工作条件
说个近点的,我妹就在事业单位工作,研究生毕业,上来就是副科。工作条件自不用说,单拿一个吃饭就能让你羡慕死,四菜一汤,每天一块钱的伙食补贴。你想想她们的生活成本就多低。每天用花什么钱,工作基本上都负担了,还有各种的补助,什么车补、供热等等。
我妹一回来的时候,我们这些打工族别说有多么的羡慕了,早知道当年也应该选择考编这条路。
四.社会地位
体制内人的社会地位不言而喻,他们每天都要进行工作沟通,见到的都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还是拿我妹举例,她所在的国自然资源局,她每天见得都是什么工信部、财政局等等。人脉圈子自然都在这个范围内,平常老百姓能见到吗。
五.配偶择优
你可以看一下生活中一般体制内择偶都会选择对应的系统,要么就是其他系统。对于体制内而言,他们的择偶标准会更高一些,因为她们本身就是这个阶层,选择优质的配偶非常重要。
六.很有面子
大家应该见识过同学聚会里的奇葩现象,要么是一类炫耀自己家财业大的,而另一种就是体制内的,蜻蜓点水式就能让你觉得他们工作很体面。而且体制内的人的父母也是觉得光耀门楣,虽然不一定是啥大的官职,但是足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鼓励我的孩子考编,因为这个社会太现实了。就像你问题中问的北京大学博士考街道办城管,他难道不认为是一种人才浪费吗,他是博士,他比别人有更高的智商和情商。他们更懂得衡量利弊,更懂得取舍,这些博士在看到了更多的残酷竞争,选择了去体制内,我觉得一点都不违和,甚至拍手叫绝,做得对。
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在将来能够有好的待遇,每天不用因为工作的不稳定而操劳,退休后有退休金安享晚年。大概每个父母都是这样的心愿,所以我不是个例。
一些乡镇学校教师流失率达45%,乡镇优秀教师薪火难继,你怎么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过乡镇学校这个“流水”,太快,太频繁。单位人员调动本来也是正常,但是调动太频繁,调动面积太大,肯定是要影响单位的工作,稳定和发展的。一个乡镇学校,五年内老师流失率高达45%,一半的老师发生了变动,这对教育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这样的事在农村却不是新闻,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我是一个村级小学的校长,调到这所学找担任校长五年,现在我就是这所学校的元老,其他十个老师,没有一个在这里超过五年的。五年来,看惯了调进调出,几乎每一个学期都是一次大换血,每个学期的的签到表,课表都需要重新编排,甚至一个学期都要编排好几次,因为学期中还是有人调走的。
老师换动太频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学生来不及跟一个老师建立感情,便又换了一个新老师。而新老师还没来得及记住班上孩子的名字就调走了,这样学生老师总是在不断地磨合,成绩自然也上不去。
为何乡镇成为了很多老师的跳板?现在乡镇老师的待遇提高了很多,不少地方对边远山区的老师还实行补贴政策,根据边远程度不同,相应按月补贴200到500元,江西对最边远山区老师一年补6000元。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师流动的压力,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这两年,教育主管部门对城区在职补课的现象进行了严肃处理。但是并没有根除在职老师补课的现象,不过是转为地下,更为隐蔽了而已,一个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一半以上参加补课,一个月学生一个月400,这样算下来,收入可比什么边远补助高多了,怎么不让农村老师羡慕?所以农村老师想方设法调往城区。
其次,优质生源的流失也导致乡村老师的成就感,获得感都降低了。一个班十来个甚至三四个学生,课堂气氛很难调动起来,很多年轻老师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不到最大的体现,所以一两年之后都会调走。
再次农村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现在分配的老师,大多是定向师范生,二十来岁,都是90后,甚至还有00后,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开到乡村,看到条件如此艰苦,没有单独卫生间,没有浴室,连宿舍都是教室改造的,很多女孩子当场就辞职不干,也有熬了一两个学期,实在熬不住,也辞职的。留下来的也是一门心思想考出去的。
总结语:农村老师之所以出现这种薪火难继的现象,既有待遇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待遇的问题,更有老师的价值体现,成就感和获得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