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0年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暨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日前在西北师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家用人单位与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面对面进行就业洽谈。
■由于高等教育岗位需求量缩减,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因此中等和初等教育单位不仅成为硕士生的重要就业方向,而且在6所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就业行业选择中位居首位。
■毕业生就业流向上的属地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不同高校在生源和影响力方面呈现出的地域性特点,又反映出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活跃度高、人口流入量大,一方面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因薪酬待遇相对高于中西部,自然形成了人才流动的“洼地效应”。
■由于近几年毕业生规模在持续扩大、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素来以基础学科和文理见长的6所部属师范高校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导致这些高校即便超过半数的学科专业为非师范类,但依然没有改变其毕业生就业主体偏向教育系统的历史惯性。
教育部官网最近公示的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高校度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当年就业的47466名毕业生中,选择去中等或初等教育单位从教者约1.6万人,约占总数的35%,与2020年的50.1%相比略有下降,但教育行业仍然是就业最集中的行业去向,从教仍是这些师范高校毕业生的首选。
从教仍是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盘点不久前发布的部属高校度就业质量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就业率显著高于大多数综合类高校,6校的总体就业率平均超过90%。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趋紧的背景下,部属师范高校之所以能继续保持高就业率,原因或许在于:一方面这些高校虽然约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来自非师范学科专业,但这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大多数还是选择与教育相关行业及相关事业单位就业,而这些行业往往受市场经济影响相对较小,每年的用人需求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就业的定向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分解了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由于这些师范高校在师范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和比较好的社会声誉,也使得这些高校不论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在向具有传统就业优势的教育行业及相关行业拓展就业空间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来看,从教仍然是6所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的47466名毕业生中,选择从教的毕业生约为1.6万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其中,超过70%的选择从教的毕业生属于免费师范生。这意味着师范毕业生选择从教的比例主要是由免费师范生群体所贡献。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该校7636名毕业生中,本科生4285人。其中,免费师范生1684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9.30%,囊括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15个专业。在该校4919名协议就业毕业生中,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94.73%。在事业单位就业的3188名毕业生中,85.57%集中在中、初教育单位,10.82%在高等教育单位就业,仅3.61%的毕业生选择其他事业单位就业,在教育系统就业人数高达3073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6所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的师范毕业生总数近年来总量变化不大,数量增长最快的,依然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2020年,6所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生中选择从教者约为2万人,比多3000余人,而6所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总量,比2020年的39952人增长了19%。这意味着这几年可供从教的就业岗位总量比较稳定,并呈现出了逐步饱和的发展态势。这也就为师范类高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参照。
此外,6所部属师范高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教育及相关行业的比重较大。以6所高校中毕业生总量最多、师范生占比最低的西南大学为例,,在该校毕业的13142人中,4197人选择从事教育行业,占毕业生总数的42.31%,是该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最集中的一个行业。其中,研究生有1317人,占当年毕业研究生总数的45.65%;本科生2880人,占当年毕业本科生总数的40.94%。
与西南大学学生就业时教育类行业保持稳定和领先地位的状况基本相似,华东师大毕业的6972名毕业生中,52%的学生集中在教育行业就业。而在该校非师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中,23%选择了教育行业就业;50%的硕士生选择教育行业就业,博士毕业生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2%。
统计中记者还发现,由于高等教育岗位需求量缩减,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因此中等和初等教育单位不仅成为硕士生的重要就业方向,而且在6所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就业行业选择中位居首位。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2020年该校硕士生在基础教育工作的比例仅为6.62%,而到了,这一比例攀升至68.66%,是2020年的29.88%的一倍多。这种变化的背后,或许意味着高等教育教师岗位的需求正在逐渐趋于饱和。这种变化,也给部属师范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信号。
就业属地化和偏向沿海地区就业趋势明显
对比6所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流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由于政策上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时需回流生源地就业,因此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流向相对分散。但毕业生就业流向相对集中的,还是这6所部属师范大学所在的中心城市集群和沿海经济带。
近5年,东北师大所在的东北地区一直是其毕业生就业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该校6382名毕业生中,选择东三省地区就业者占比达到30.29%,略高于的28.08%;选择北部沿海地区就业者占比达到14.31%,远高于东部沿海就业6.6%的比例,略高于的11.2%。
不只是东北师大毕业生就业具有鲜明的就业属地化和偏向沿海地区就业的趋势,地处西北地区的陕西师大同样如此。在该校毕业的7468名毕业生中,50.54%选择西北地区就业,选择东部沿海的华东地区就业者比例为10.55%,选择华南地区就业者占比7.27%。
东北、西北如此,地处中部的华中师大情况如何呢?记者通过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华中师大7636名2020届毕业生主要来源于中南和华东地区,其中中南地区4435人、华东地区1554人,两者共占约4/5。其首选就业地域也主要集中在中南、华东、华北、西南四地,与生源地区、实际就业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在该校协议就业的4919名毕业生中,主要集中在中南和华东地区就业,两者达3792人,占3/4以上。此外,有27.77%的毕业生赴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就业。到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工作的毕业生为3070人,达62.41%,接近协议就业人数的2/3。
与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生偏向沿海地区就业的趋势不同,地处京沪的北师大和华东师大毕业生就业属地化特征则相对更为明显。就6所部属师范高校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而言,其择业地域虽然相对较广,他们的就业区域流向大多受生源结构、经济因素、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但是,围绕大城市及中心城市群展开的就近就业,依然是他们的首选。
根据就业质量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师大、西南大学、陕西师大、华中师大因生源主体大多来自东北、西南、西北、华中等地区,毕业生集中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学校所在城市)的比例最大。北京、上海则因处在一线城市,这两个地区因而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流向最多的区域。6所学校所在地周围以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集群也是吸引毕业生聚集的重点区域。
从地域上看,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是华东师大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地。在2020届6972名毕业生中,留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为最多,达到3160人,占签就业协议就业总人数的60.47%。除上海外,浙江、江苏的比例也较高,就业人数分别有261人和184人。北京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中,39.21%签约北京,签约上海和广州的比例分别为1.26%和1.58%;21.75%签约东部地区,24.39%签约西部地区。
毕业生就业流向上的这种属地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不同高校在生源和影响力方面呈现出的地域性特点,又反映出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活跃度高、人口流入量大,一方面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因薪酬待遇相对高于中西部,自然形成了人才流动的“洼地效应”。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这种趋势,实际上也与近两年全国不少地区陆续打响的城市“人才争夺战”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