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江苏高考文科288分能上哪些三本或专科,语文87加24,数学96,英语81,历史B,政治A,请帮帮忙啊!!!
看江苏今年的录取分数线了。你的分数应该是够得上三本的,具体你可以看一下分数段的人数,这个是一个技术活啊。你的选修可以,可以选择填报三本,但是建议不要挤热门学校。因为288毕竟还不是很高。
可以去当地举办的高招会,想学校老师咨询他们的分数线,要注意的是老师给的也只是估分线,而且一般老师都会把分数线估高原因就不说了。你可以参考一下。报志愿是不看你的语数外分数的,只看文科理科,处分是英语专业才看一下英语成绩。
如果你希望离家近的话,可以参考苏北的院校,或者查阅一下苏南的部分院校,因为苏南的一般分数线比较高。其实淮安也有挂着“江苏XXXX学校”牌子的,可以参考一下;如果想上好些的估计要出省了,因为现在在湖北,所以建议参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或者“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湖北省其他的院校就算了,至于其他省份的不清楚了、你可以查阅老师发的历年录取分数那本书。
还有一点要注意,报名之前要注意查一下当地的消费情况、环境什么的,毕竟是要住3年的,还有学费这一块儿。像上海那边的学校学费一般都在6000+,消费又不是一般的高,而且报名也热;江苏一般是4000+,湖北的是4000,天津的就在5000+了。。如果是报名高职类,你可以参考”高职示范类院校“报名,毕竟高职也就那点事,要选还是选个靠谱的,祝你顺利啊。
最后发泄一句:高考填志愿真的是门技术活啊,比投胎还难!
(附上全国高职示范学校名单,百度文库的: )
要是想上三本的话,就可以直接考虑省内的了,没有必要出省,其实江苏好的学校很多,先选你自己要上的专业,然后去查那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好,再看你的分数筛选一下。
我是08年江苏高考考生...特征分287..选测双C..能上什么学校
专科批次 300分以上老牌公办专科分数条:投档分320分,历史C,政治B。东台中学的小王打算报考中国药科大学的专科。“上不了公办本科,就选择公办本科院校的专科,毕竟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及学科实力都比较强。”小王表示,他的目标有两类,一是公办本科的专科,二是南京一些老牌公办专科。
专家意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南京老牌公办专科给出的参考线都在300分以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负责人表示,该校的录取分连续5年在省内公办专科中排第一,直逼本三中的顶尖院校。根据往年报考学生的排名来分析,今年30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填报试试看,但305分左右的考生比较稳妥,而310分以上的考生希望很大。南京某公办专科招生负责人表示,南京一些老牌公办专科的特色非常鲜明,以电子信息类见长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交通运输类为特色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历年来这些学校的录取线差距在逐渐缩小,今年在总分705分压缩成460分的形势下,几所学校的录取线可能会更接近。建议30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一所冲一冲看。
280分—300分苏南地区公办专科
分数条:投档分298分,物理C,生物C。人民中学的小龚也想冲一冲南京的几所老牌公办专科。小姑娘明显有恋家情结,不愿意离开南京。在老师劝说下,勉强填了一所常州的学校来保底。
专家意见:从往年的录取情况看,除南京地区以外,苏南苏中地区的公办专科比较热门。常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老师介绍说,学校的热门程度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通常情况下,苏州、无锡、常州的公办专科录取线比扬州的学校高,而扬州公办专科录取线高于南通等地。280分—300分的考生冲一冲苏南地区热门的公办专科,并注意梯度,选择几所较冷门的保底。
250分—280分南京民办及偏远公办专科
分数条:投档分269分,物理C,化学C。常州金坛某中学的小张想来南京上大学。在咨询会上转了一圈,一些知名的专科分数线都在300分以上,自己根本没戏。好不容易遇到一两所合适的学校,一打听都是民办专科。
专家意见:由于学费比较贵,南京一些知名的民办专科的录取线一直不算高。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负责人建议25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填报该校,如果投档分在270分以上可以填几所公办专科,然后把民办专科作为保底选择。从往年的情况分析,偏远地区公办专科和南京民办专科的录取线应该在同一档次。
250分以下偏远地区及民办专科
分数条:投档分245分,物理C、生物C。在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的展位面前,一对夫妻焦急地询问。当得到老师“有点悬”的答复后,夫妻俩难掩失望的表情。这位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夫妻俩想让孩子念一所公办专科,可是一圈问下来,绝大部分学校都要求280分以上。
专家意见:江苏铁道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陶建国说,对于投档分在240分-250分之间的考生来说,选择的机会的确是少了些。这部分考生和家长首先要把眼界放宽,不要只盯着江苏的高职院校,更不要只盯着南京的高职院校,从有书读的角度来看,选一所外省的学校未尝不可。另外这一分数段的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比选择地域更重要,这要有自己兴趣爱好和未来就业的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公办高职院校比民办高职分数要高,所以如果经济条件许可,考生可以考虑选择民办高职保底。当然,各批次志愿填报的规律对这部分考生仍然适用,例如一、二志愿冲一冲,但不能太过火,其他志愿稳一稳、保一保档次要拉开。只要档次拉开了,即使志愿没有填满,录取的几率也很大,毕竟要把7个平行志愿次序排列得完全正确,对考生和家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民办专科院校毕业只能进入民办本科院校?
1 如何做好志愿定位填报志愿是一个选择过程。体现在志愿表上,是有层次、喜好、冷热等差异的。考生或家长在进行选择之前,首先应该确定一个最低目标,就是最基本的“定位”。一切选项都应该服从这个最低目标,而不应该与之产生冲突。
对不同考生而言,最低目标是不同的。有的家庭只想“有学上就行”,有的则认为“总得读个本科”。制订最低目标要考虑考生成绩、招生计划、兴趣爱好、经济条件等等,影响实现最低目标的因素则包括目标定位是否合理、选报志愿是否正确以及今年全省考生志愿流向是否符合一般规律等等。
确定最低目标如同登梯,可以一层一层往上走。例如将最低目标定为“上大学”,往上走则可以提升到“上本科”、“上本科重点”等;如果将最低目标定为“进入本科”,则可以依次往上设定“在南京读本科”、“在南京本科院校学热门专业”等等。在“哪一层阶梯”上确定考生的最低目标,就要依据上述条件。
做好志愿定位的要点:是选项服从最低目标,而不是最低目标服从选项。例如某考生510分,其最低目标定为“本科”。他既可以用“资格线”达线的身份选报本二院校,也可以等待其后的民办本科。但是该生又表示:民办不读。那岂不是自己和自己作对?能做的只有两点:一是将最低目标调高为“公办本科”,一是不放弃民办本科服从最低目标。
2 各批院校志愿如何选择
填报志愿和院校录取都是分批次进行的,有很多考生面临着选报什么批次院校的困惑。
例如在本一省控线上的考生,本一批次有望进入院校但无望选择专业;本二院校则有望同时满足院校和专业志愿,怎么选?再如达到本二省控线的考生,是从本二公办院校中不挑不拣地走呢,还是在本三选报一个心仪的院校?同样,在民办本科和公办专科之间,国际合作办学计划和公办计划之间,都会出现选什么的问题。
由于考生的价值取向各异,所以选择点不同。大致有几个方面应该考虑到:一是志愿的起点,即考生志愿定位或最低目标;二是上下批次院校志愿的承接;三是转向以扩大选择视野;四是在诸多选项中选择最合理的。
如何在各批院校中做选择,其实就是个承接问题。例如某考生成绩超本一、但志愿重心在本二,那么不妨将本一志愿稍调高些,能走掉不后悔,走不掉还有本二。如果考生的成绩在本二院校处于弱势、但志愿目标又较高,那就考虑本二和本三民办院校的选项。如果不选本三,则应该尽量在本二批次走掉,并降低志愿目标以求保险;如果看重本三,则可以调高本二。
需要提醒的是:往年有不少本三达线考生放弃民办本科,执意报考专一。其考虑是以较小的投资先行进入专一,然后通过“专转本”进入本科。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办本科报考率较低而公办专科火爆、投档线反超本科。但是今年江苏“专转本”政策调整,今后“专转本”只能转入民办独立学院。这一改变会不会对今年民办本科以及公办专科的报考态势产生微妙影响,现在还未可知。但是放弃民办本科指望“专转本”的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3 要不要选报民办本科
要不要选报民办本科?这还得回到考生的定位上去看。如果考生的最低目标是“上本科”,那应该知道本科计划包含民办本科。有的考生定位是读本科,但是非南京院校不读、非公办本科不读,其实是自相矛盾。很多人关注今年有多少所院校、招多少人、高考录取率是多少,但是加上考生自己所设的限制,这些数字就变得虚了。假如非南京不读、非公办不读,那对该生而言就不是数百所院校招生、而只剩寥寥几所院校了,70%的录取率还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不少人放弃民办本科源于认识误差。他们纠缠在民办本科的文凭样式、写什么名字、内芯是什么颜色、到了人才市场上别人认不认等等,却忽视了民办本科也是国家正规办学单位,也是国家招生计划,在政策待遇上与公办本科院校享受同样政策等实质性问题。
我不否认在就业市场上由于用人单位的观念问题,有民办院校毕业生遭到拒绝或受到轻视,但那不是全部。有人受到轻视、也有人得到重用。民办本科毕业生没有政策性歧视,在工资标准、评晋职称等方面与公办本科生政策一致。
因此,为入学计、为争取本科学习机会计,只要不是经济条件原因,就不要轻易放弃民办本科。
4 选院校还是选专业
进“大门”还是进“小门”,这是很多考生面临的问题。化解这道难题有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是名牌院校,就选“大门”;如果不是名牌院校,就选专业(小门);如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则坚决选其行业背景和专业。
北京大学江苏招生组老师在南京做招生宣传时说:本科选院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清华大学招生老师也提示考生:报考研究型大学,可以淡化专业概念,因为学校实施的是通才教育。选择不是顶尖层次的院校,仍然可以采用此理念。1000多所招生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学术水平、师资队伍等差异,在层次上是有差别的,例如“211工程院校”、“973重点资助院校”、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高职院校等等,本身层次不同,而专业建设上的差异可能更大。
排名靠前的院校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强势专业,而排名靠后、实力稍弱的院校也会有一流的专业。有的学校排名并不拔尖,但是它的某些专业是国内一流的,专业排名远远高于其院校排名。
考生要做的是获得这些院校的准确信息。还有一个考虑方向:本科后是深造还是就业。如果倾向于深造,应该倾向于研究型大学和有硕士点、博士点的学科;如果倾向就业,则应该更多关注学校的行业背景、就业基地和专业的应用性。
5 如何选报理想专业
考生对选报专业的兴趣应该是理性的兴趣,而不是表面的热情。曾经有不少考生表示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执意要报考,但是他们的数学、物理成绩不佳也没有学习动力,更不知道计算机专业要学哪些课程。说穿了,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实则是对电脑游戏的兴趣,是将电脑游戏当作计算机专业了。
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十分危险的。例如数学、物理不好,怎么能学好以数学、物理为核心课程的计算机专业呢?更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包办孩子的专业志愿,结果很可能是孩子进入高校以后提不起专业兴趣,失去学习动力。
所谓“理性兴趣”是指考生在中学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高考选科、选报志愿基本吻合,而且也大致符合个人的发展愿景。此外,学科面比专业面宽,因此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宜宽不宜窄,在一个学科门类中,可以选报多个专业或专业方向。
6 如何拉开志愿的梯度
平行志愿较之传统办法分享减少,但在选报时也要有风险意识。规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拉开档次,形成梯度。
所谓“档次”是指院校在历年招生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差异。拉开档次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院校所处的地区,总体上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校投档线要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边远地区;二是学校的层次,重点高校会高于普通高校;三是历年院校招生实际录取线的差异。档次区分开了,也就形成了梯度。
问题在于很多家长和考生限定了报考的范围,致其志愿无法拉开档次,也难以形成梯度。例如,就地区而言,在大范围有东北、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华北之分,在省内有苏南、苏北、苏中之分,但如果局限在南京,你怎么分?难道用江南江北来拉开档次不成?
还有的考生A、B、C志愿选报的都是同类院校,即使其往年录取分数线也仅仅在3-5分之间,在这样的同类院校中,又如何拉开档次形成梯度呢?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将选择面放宽,然后调整好上批院校与下批院校志愿的关系,确定好填报志愿的重心位置,用上述办法调整好志愿的档次和合理梯度,力争在重心位置上命中。
7 如何看待专业和职业
考生和家长们在填报高考专业志愿时,往往将专业等同于职业,自觉不自觉地用选择职业的眼光和尺度来选报专业,这是一大误区。
我国院校的专业设置早期源于前苏联,分类很细,职业特征明显;且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业人才培养对应行业甚至岗位,计划色彩浓厚。
经过多年的专业调整与改造,目前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已经从过去的1000多个调整为250多个,专业特征体现为宽口径、厚基础,对应的不是一种职业或岗位,而是一个领域或一个界别,适应面大大放宽。打个比方说,现在高校的专业建设犹如做裱花蛋糕:不同蛋糕的底座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上面的裱花和内容。高校按大类、院系招生后,大类或院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都是“蛋糕的底座”,都是通用的、共通的;而到了二年级以后,则开始进行专业或专业方向教育,即开始“裱花”。
到那个时候,学生就可以选择带有行业或职业倾向的了。而由于已经有了2年的专业学习,对专业自身、行业背景也有了相应的感受和认识,选择起来就比现在理性了。
8 没考好要不要复读
对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来说,复读是很多人的选项之一。究竟要不要复读,我觉得要做具体分析。
有的考生平时学习成绩一贯优异,只是在本次高考中因为伤病等意外原因严重失常,完全没有达到应有水平,他们要用复读重考来挽救失利。有的考生平时不甚用功,本次高考成绩在“临界点”上,或差点儿本科上线,或差点儿上公办,他们决意刻苦用功再考一次以突破“临界点”。
除了上述两类考生,很多的人是感到成绩不好、上不了理想学校或理想专业,不愿意去外地院校、不愿意读民办等原因选择复读再考,我觉得这部分考生面临风险。
如果选择复读,就要考虑复读的教育投入、学校选择、心理调适、时间成本等问题。首先,复读需要投入经费,目前高中落榜生复读一年的费用通常在万元以上,如果到外地县中还要“贵”;其次,选择复读学校,现在社会办学机构的高补班广告满天飞,实则鱼龙混杂,且多数不可信;第三,学生心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背上复读生的包袱极易导致心理紧张,家长也陪着心理疲劳;第四,复读要付出至少一年的时间成本,且很难看出一年后高考成绩能有多大提高。
还有一个“平台观念”:如果能够依据今年成绩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可能不太理想,但毕竟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平台;而如果选择复读,则仍然滞留在中学应试教育平台上。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