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怎么样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怎么样介绍如下: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其前身为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建于1984年,2004年成立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09年4月原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音乐系并入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成立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有教授11人,副教授31人,博士4人,硕士64人、硕士生导师24人。
学院先后聘请了南开大学范曾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袁运生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许平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研究所吴为山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范扬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邬烈炎教授、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阮荣春教授、江南大学过伟敏教授等为客座教授。
学院拥有两幢艺术楼和相配套的教学楼,其中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学生画室、雕塑工作室、工业设计室、染织工作室、动画实验室、展厅、琴房、演出厅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
现有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在读硕士研究生50人。有美术学(师范类)、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文学)、工业设计(工学)、动画、音乐学(师范类)、音乐学等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387人。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工作,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上半年,美术学学科被评为省重点学科培育点;2012年下半年,艺术设计被评为校重点专业,并组织积极申报美术学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我院与英国格林多大学签订的“2+2”或“3+1”艺术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启动,,首批4名学生在一名教师的带领下赴英国继续完成本科学业。
学院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目前有在研项目20项,其中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
编辑出版专著、教材二十余部。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及主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其中核心刊物一百余篇;获省级(含)以上科研成果(含作品)奖励三十余次,指导学生获省级(含)以上奖励四十余次;每年组织教师作品展、音乐会十余场。
南通文化艺术
南通,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文化特色源自远古时代的变迁。早在五帝时代,东夷部落为避战乱,将北方文化带到了这里,青墩人成为了首批移民,为南通播下了文化种子。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和越国的移民活动,使得吴越文化向北扩展,海陵一带逐渐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交融。
晋代战乱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南朝时期,长江下游的海陵地区更是接纳了大量移民,南方文化北上,与原有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南通文化风貌。六朝时期,长江口的胡逗洲,接纳了江南常州的流放者,他们带来了吴越文化的印记。唐末至元代,静海、海门等地的文化特色各异,既有南方文化占据主导,也有北方文化的痕迹。
明初,南通的文化进一步多元化,如吕四港一带的“白茹抽丁”保留了江南文化,而崇明人迁入带来的则是浓厚的吴文化气息。近代以来,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南通吸引了各地商人和文化人士,南方文化影响持续,形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如南通方言中的吴方言和地方戏曲通剧的形成,就体现了这种交融。
建国后,南通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如僮子戏逐渐发展为通剧,保留了原始风貌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而“侗子会”等传统节日活动,更是展现了南通文化的多元和丰富。方言的分布也揭示了南通从古至今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程。
综上所述,南通的文化特色是南北交融的产物,既有北方的坚韧,也有南方的细腻,这种独特的过渡地带文化,使其成为了历史和现代、传统和现代交织的独特城市。
扩展资料
南通(Nan tong),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 。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南通有什么全日制艺术学校
南通市文化艺术学校,南通戏剧学院。根据查询知了好学网站显示。1、南通艺术职业学院是南通市全日制公办学校,成立于2014年。学院设有舞蹈、音乐、戏剧、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
2、南通戏剧学院是南通的一所著名的全日制艺术学校。这所学校提供了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