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资讯> 高考政策

8个省份发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传递出什么信号?



4月23日,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发布本省实施方案,明确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此前,8个省份已就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正在有序推进。

这意味着,高考综合改革进入了由东部改革试点转向中西部推广的新阶段。与之相应,中国教育报记者梳理发现,8省市实施方案改革方向一以贯之,在穿好“统一服装”的同时,也搭配了“地方配饰”,紧密结合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和中学教学实际,在选考科目及考试时间、赋分方式、录取方式上进行了多种探索创新。

选考科目实行“3+1+2”模式,衔接中学教学实际和高校人才培养

根据公布的实施方案,8省市的方案为“3+1+2”模式,即“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高考既是国计,也是民生。此次高考综合改革是中央主导的教育领域重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教育部指导8省市认真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省情市情,因地制宜制订改革方案,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地方实际,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上形成良性互动。

高考改革极端重要而又复杂敏感,利益主体多元,为找到改革的“最大公约数”,8省市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察,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确保这项备受关注的高风险改革平稳落地。据了解,8省市的书记、省长都多次亲自听取汇报、召开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层会议,审议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辽宁、重庆等地成立了一把手省长市长挂帅的高考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河北、江苏、湖南、广东等地将高考改革纳入省委、省政府工作要点或重要议事日程;福建、湖北等省领导亲自到基层调研,听取一线工作者意见,力求改革方案贴近地方实际。

“在设计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各项措施的时候,我们对‘怎么改’‘改什么’进行了深入研究,既紧扣国家精神,又联系福建实际,力求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福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3+1+2”的选考科目方案是8省市在借鉴先行改革试点省份的经验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的结果。

在实施方案制定的过程中,8省市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以江苏省为例,从2021年启动调研,该省举行了近80场调研和征求意见会议,深入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方案研制的重点难点问题,专门听取多位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并请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省教育现代化研究院以及相关教育和测量领域专家对“3+1+2”方案进行可行性、科学性论证。

“从总体上看,‘3+1+2’方案与先行试点省份的‘3+3’方案在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学生的选考科目组合,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地方实际,更好满足当地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需求。”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瞿振元表示。

为什么要将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根据各省发布的情况,这样设置的初衷主要是考虑体现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以及对接各地中学教育教学实际。

一方面,高校、中学和学科专家普遍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另一方面,各地中学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将物理和历史作为考生首选的科目之一,可以与现有师资、教室等条件有效衔接,引导不同地区、中学的学生合理选择学习科目,科学规划学业生涯,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表示,从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开始,彰显“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就始终体现在各项举措实施和完善的过程中。在选择性的维度上,我们既要保证个体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顾及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局部上的刚性限制,更要体现国家整体和长远的利益。“3+1+2”方案虽未给予考生在六门科目内完全充分自由选择,但可以在物理和历史两门,及其他四门中进行有条件的选择,且后者4选2,是文理完全打通的,选择组合达12种,比改革前仅文综或理综两个组合的选择性大大提升,也比较符合八省市的实际情况。同时,虽然在选考科目中物理和历史只能2选1,但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考中,物理和历史都是必修必考科目,学生都必须达到高中基本教学要求,基本知识结构是完整的。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认为,这样比改革前文理分科的两种学科组合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而且促进了文理交融,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和高校之间的相互选择提供条件和动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选择考与高考同期举行,选考科目科学赋分

从2021年起,8省市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就外语考试时间和次数安排,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等6省市拟只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听力和笔试考试,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外语一年两考。江苏省、广东省拟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笔试,将外语听说考试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做法与现有的考试安排基本一致,没有增加考试次数、没有改变考试时间,已做到从考试安排上确保不影响中学目前的教学组织安排,也将缓解目前外语考试在命题、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压力,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外语一年两考必须建立标准化命题机制,并积累标准化题库,8省市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完全具备条件,因此暂时维持现有考试安排不变,待条件成熟后,可积极探索实施一年两考,逐步实施。

依据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考成绩是学生毕业、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考成绩计入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总成绩。8省市均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安排在6月统一高考期间一并进行,并且将考试次数确定为1次。选择考由省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组织阅卷、统一公布成绩。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指出,为了保障高考安全有序地进行,有20多个政府部门一起来齐抓共管。由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记入高考总分,其性质等同于高考,实施方案做出这样的安排,既减少多次考试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也缓解基层组织考试的压力,可以避免一再动用大量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

从2021年起,8省市新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选考科目中,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自主选择的两门科目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再选科目为何实行等级赋分?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首选科目相同的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目中,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要求,选择不同选考科目计入高考成绩。由于再选科目中不同学科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实行等级赋分,主要是基于学生选考的科目不同、各科目试题难度不同、各科目原始成绩不具有可比性的原因,是从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角度做出的。

他举例说,考生甲选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选化学,两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选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位。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排队顺序不变,以解决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三批进入改革的8个省市在教育部统一指导下组成联合专家组,邀请国内数理统计分析领域的专家学者,借鉴前期试点省份经验,在对8省市历年高考成绩、录取数据进行分析、演算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在接受度、区分度、拟合度、提升度以及稳定性和适应性的评价标准框架内,确定的8省市共用等级赋分办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一分一档”,等级赋分既确保不同科目间分数可比,又增加考试的区分度,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副理事长韩宁表示,8省市基于过往数年的大数据,对高考录取中的各种潜在可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模拟,选择了最适合本省市的参数设定方案,遵循“不让考生的单科排序改变”和“确保选考科目的合适权重,确保转换分数的良好区分度”的原则,保证了最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给考生和家长以充分的安全感。

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这次高考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此次8省市公布的实施方案,贯彻了国务院确定的“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的改革方向,高校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即不仅依据三门统一高考学科科目成绩和三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还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重要参考,从单纯“看分”走向也要“看人”。

“高考综合改革不仅是考试招生方式的变革,而且是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关系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变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革就是要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内容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考试招生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时代要求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实行全面发展的考试、综合考核的评价、更加公平的选拔,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依据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采用真实记录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内容。高中学校通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记录个人日常活动情况;按照各省教育厅统一要求,学生在每学期末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记录材料形成评价记录表;高中毕业时,根据评价系统原始记录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分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统一导入。

就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应用,8省市实施方案也明确,除由高中学校用于学生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教学监测管理外,高校要按照教育部规定,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具体使用办法,把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为了确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真实可信,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学生本人和学校相关负责人在网络管理平台上确认,学校最终审核把关。

记者梳理发现,8省市在实施方案中明确,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分物理和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在录取时,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按两个序列分别排队录取。河北、辽宁、重庆等省市的考生志愿填报采取“专业(类)+院校”模式,即一所院校一个招生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在郑庆华看来,过去的培养模式使大多数高中生习惯了埋头学习、只追求成绩,对于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对于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意向缺乏挖掘和培养。在新高考模式下,将倒逼学校中学阶段开始,就必须着手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引导的工作,将高考改革与初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同步推进,让学生将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和学习动力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业与将来进入高校选择的专业贯通起来,把未来的专业同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联系起来,把安身立命的职业同一生建功立业的事业联系起来,最终引导学生把事业同最后能够襟怀天下、造福人类、安顿灵魂的志业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栋梁之才。

同样,“专业(类)+ 学校”的招生录取方式,也有利于高校录取到具有明确专业志向的学生,但对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操作上,高校将严格按照本校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按照“物理学科类”和“历史学科类”两类分本、专科来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将明确到每一个招生专业中。

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是这次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勇表示,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考试招生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倾向和职业技能的考核。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将高职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既有利于高职院校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选拔和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一部分学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

8省市实施方案中都明确要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如福建,明确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以高职(专科)招生为主,并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2021年起,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不再单独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河北作为生源大省,为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立足于高职院校占比大、数量多的实际,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杨勇表示,结合本省实际,着力突破创新,在招生计划上,使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在考核内容上,区分普通高中学生和中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在招生录取上,开展平行志愿投档改革,探索一档多投的录取方式。

引导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加强基础保障条件建设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必然会对现行的高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带来深远影响。

“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改革方向,按照‘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原则,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改革韧劲,确保《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设计落实落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对于行之有效、群众欢迎的政策,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对于基础条件要求较高的改革措施,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出台方案,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坚持协同推进,进一步加强省际之间、省内相关部门之间的改革协同,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是普通高中教学适应新高考的重要举措,是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对基础教育而言,推行选课走班,由于选考各门学科的考生比例不尽相同,其将对学科教师的规模和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王玉清指出,如何将这项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学习需要的重要举措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依据8省市公布的有关解读文稿,对如何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有了明确安排。比如,学校不得为了增加选择考学科的课时而挤占其他非选择考学科的课时,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努力开发精品选修课程;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和导师制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选课、排课、管理、评价等管理活动智能化。

在加强队伍建设上,8省市也明确要通过购买服务、返聘优秀退休教师、探索“县管校聘”等多种措施,缓解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加强教师培训,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的转岗培训。同时,要着力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新改扩建部分高中、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等措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

此次高考综合改革作为历史上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其所带来的选才和培养模式上的变革,对于倒逼高校以及中学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去育人,从更多元更符合实际发展需求角度去选才和导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选择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改革突出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不仅包括学业指导,也包括生活指导和生涯指导。为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各省对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开展多元主题活动、拓展丰富职业体验、应用科学评价系统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和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

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同时,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属于改革的关键枢纽环节,处于教育改革“重中之重”的核心位置。在教育部的统筹指挥下,8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工作蹄疾步稳,科学有序,圆满完成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实施新方案的8个省份与浙沪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基础条件均存在差距,要重视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协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要形成政府与学校、考试招生与人才培养、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协同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稳妥实施。

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杨东平看来,高考制度由考试制度、招生录取制度和配套的服务保障政策构成。根据8省市发布的情况,高考综合改革的各项条件保障工作也在强力推进。以湖北省为例,该省委深改委将高考综合改革列入全省重点改革事项,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将其作为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全省各级政府共投入112亿元,新建、改扩建49所高中学校,投入1.87亿元建设标准化考场考点。湖北省教育厅集全系统之力,组建了“1(综合工作)+3(教学、考试、招生三个环节)+N(若干具体工作)”的推进机制。各市县也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形成了合力部署推动、全员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要落实好主体责任,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真正做到落地、落小、落实。”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将按照前期设定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突出重点,加强考试机构能力建设,改善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抓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一系列配套工作,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推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