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媒体一直在“揭露”和批评“寒门学子难进名校”的现状,现在似乎起到了点作用,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自主招生政策中,特别安排了一个专门针对在县和县级以下中学就读的农村学生的“圆梦计划”。这项措施的本意是让欠发达地区的学子们能有更多机会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然而,考生资格中“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要求却引起了诸多的争议。
有争议也是应该的,不管这条政策荒不荒唐,但至少看起来有点施舍的味道,也就是人家吃完了肉看你可怜见儿的,给一点骨头啃的那样。骨头当然是少了点儿,不够穷苦孩子分的,可如果有更多的学校也这么做,又会让人想起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这当然更加荒唐。所以说,单靠这样的政策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真的不那么靠谱。
中国的高考制度,这几年一直在饱受批评,但至少它大体上保持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这一点能得到坚持,这样的制度就不该给废了。解决大学校园里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的问题,不能动了高考的根基。所以,大学自主招生只是个补充而已,不管怎么倾斜,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问题。解决问题,先得从根子上找到原因。农村学生上大学难的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就在于现有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向社会上层倾斜,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虽说也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相对于城市而言,那只能算是“退步”了。
体现教育公平,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首先要保证基础教育上的公平,而不是靠高等教育的一两点小的政策倾斜。媒体看到了大学校园里的农村学子少,可有没有人看到农村的中学少、农村中学里的学生少的现状。学校少,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薄弱,学生少,说明教育支出对农村人口来说依然还是沉重的负担。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大学校园的农村学生只可能越来越少,教育不公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个别大学改变一下招生政策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不可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
社会的和谐和进步需要社会各阶层之间正常的流动,要让底层人士靠自身努力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就需要让农村学子重拾“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决心,而他们的信心又从何而来呢?答案只有一个: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有效减轻农民在子女教育上的经济投入。说具体一点:9年义务教育最好变成12年。
相关阅读:
清华和北大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大对比
北大“校长推荐制”和清华“校荐中学”内容评价
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新标准 高考成绩非唯一考量
揭秘:广东某中学“2012校长推荐”上北大选取全过程
北大清华自主招生面试题公布 孝心题问蒙“推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