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湖北武汉一名高三学生的家长。我的孩子现在已经通过了一所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初审,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笔试和面试作准备。对于笔试,我和孩子都比较自信,但对面试则有些担心。我想通过贵报编辑部向大学里负责自主招生的老师咨询一下,自主招生面试都侧重于考查什么能力和素质,我们该为面试作哪些准备?
一个焦急的妈妈
这些年来,赵桂敏见过各式各样的申请材料。前些天,这位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就带领下属,审查了上万份来自全国各地的申请书,都是希望参加自主招生的高中生寄来的。
掂量起来,有的薄薄一页,分量却重;有的看上去简直是一本书的厚度,翻开一看,令人有点失望。“你的材料再厚,没有含金量,就没用。”赵桂敏说。
自主招生是全国统一高考改革的产物。教育部向部分大学“放权”,允许它们在高考前几个月自行组织考试,提前选拔一批素质突出的学生。中选者仍要参加高考,但可获降分录取的“优惠”,幅度甚至可达三四十分。
近10年来,从早期的个别试点到如今逐渐扩大,全国已有80多所高校获得了自主招生权限。
前几年,有的名校甚至将10%的招生名额留给了自主招生。2011年,教育部重申,自主招生所占生源的比例不能超过5%。即便如此,由于各高校普遍“用足”了政策,在这些高校,每20个学生就有至少1个属于自主招生。
也就是说,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自主招生不再遥不可及,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通过这条越来越宽的“捷径”,提前锁定了心仪的大学。
但是,自主招生考试不比高考容易。在笔试环节之后,多数高校要求考生参加面试,直接面对考官挑剔的目光。这些考官都是教学、科研一线的学者,而非招办工作人员。招办的任务是,邀请专家命题,组织考务工作。
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王新生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官,曾多次担任面试小组的组长,也出过试题。
面试期间的大学校园通常是这样的:场外,家长们翘首以盼的热闹场面不亚于高考考点。场内,面试小组由3位考官组成,成员文理搭配。考生通过抓阄分成小组。一个学生小组入场时,其他小组在门外候场。由于考生多、考官少,很少有考生能单独参加“会审”。
一场考试中,考生通常先抽签选择一道题目,在简短的准备时间过后,开始回答。
第一个抢答的学生有利有弊:这名学生的勇气与敏捷令人欣赏,但准备时间明显不足,容易出现漏洞。而最后回答的学生可以充分“吸收”前几位竞争者的答案,可是由于别人把容易想到的先说了,留给最后一位“标新立异”的机会就所剩无几了。